多余物控制规范
1 范围
本细则规定了预防多余物的基本要求,提出了产品设计、制造、维修过程中控制多余物及损伤的措施以及对人员培训要求。
本细则适用于公司生产全过程。
2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Zui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JB 5296-2004 多余物控制要求
GJB 9001C-2017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多余物:是指零(部)件、组件和整机产品中存在的与产品图样、规范规定无关的物质。
4 一般要求
a)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要求,识别多余物的来源和产生过程,制定并执行多余物控
制措施,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多余物;
b)应对有关从员进行多余物控制的培训;
c)有多余物的产品应视为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要求进行控制。
5 详细要求
5.1 产品设计对多余物的预防控制
产品设计应将预防多余物作为设计准则之一,以保证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预防多余物和便于检查、清除多余物。在设计图样、技术文件中对需要检查和清除的多余物实物区域进行标识。
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和工艺的选择,一般应考虑如下要求:
a)采用阻止多余物可能进入的封闭结构;
b)不应选用在产品使用环境下及有效期内易发生腐蚀、脱皮、龟裂的材料,必须
使用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c)合理选用表面涂覆材料和表面处理方法,保证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期内和使用环
境条件下不脱漆、不脱镀层、不氧化生锈和不发生脆化断裂;
d)当镀银发热元件与含硫材料接触时,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e)产品内需螺钉固定的部位,应有防松动功能的弹性垫圈紧固,为防止弹性垫圈
断裂产生多余物,应严格控制弹性垫圈的质量;
f)选用可靠的能防止多余物进入产品的密封材料。
5.2 工艺设计对多余物的预防控制
为预防多余物的产生,应采用不会产生多余物的工艺设计。一般应考虑以下要求:
a)工艺设计应将预防多余物的要求编入工艺规程,并合理地选择工艺方法和工艺
流程,确定工艺分界面,以防止多余物的产生,便于清除多余物;
b)对关键过程和关键部位应规定预防和控制多余物的操作方法;
c)对有清洁度要求的零、部件的生产或有可能产生多余物的工序,应明确预防、
清除和检验多余物的要求,规定明确的检查方法和清除方法;
d)在工艺文件中,应规定多余物检验工序,规定所有必要的检查点。
5.3 生产过程中多余物的控制
为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多余物,在装配、总装、调试等过程中应制定多余物的控制措施。
5.3.1 生产现场多余物的控制
a)生产车间的环境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的规定;
b)在生产现场工作台面应保持清洁,及时去除焊锡、碎屑等废弃物,采取适宜的
方法防止和清除多余物;
c)材料、林(部)件及成品在搬运前要采取妥善的保护措施,并使用合适的周转
器具必须洁净、无多余物;
5.3.2 装配过程中多余物的控制
a)装配前检查零、部件是否损坏,是否存在多余物,并清点数量,对暂时不装配
的零、部件应采取措施防止多余物进入产品中;
b)在装配过程中,一般不允许再机械加工,如必须补充加工,应规定专门的工艺
措施,以及预防和控制多余物的方法;
c)在装配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拆装次数,对易产生金属粉末的软金属装配后不允许
拆装;
d)在焊接过程中,对零、部件进行适当保护,防止残留飞溅物进入内腔,焊接零、
部件后应彻底清除多余焊剂及氧化皮,焊缝应去除残余物;
e)在连续生产操作中,对易受损伤或易受多余物损害的部位应采取防护措施;
f)产品返工、返修时,应制定返工、返修过程中多余物的控制措施及检验要求。
5.3.3 总装、调试过程中多余物的控制
a)总装、调试时应根据产品的特点建立隔离区,并严格控制非操作人损进入总装、
调试现场,现场的操作人员应按规定要求着装,且不得携带与工作无关的物品;
b)总装、调试时对Zui终产品、待装/调产品、正在操作的产品应严格区分,分开放
置,加强管理;
c)总装、调试现场不得放置与工序操作无关的物品,不得进行与工序无关的操作;
d)总装、调试前应对待装/调的产品进行外观及多余物的检查,外观有缺陷或有多
余物的产品应经处置后,方可进行总装、调试;
e)总装、调试工序一般不允许再进行非规定的机械加工,如必须补充加工,应规
定专门的工艺措施,以及预防和控制多余物的方法;
f)总装、调试完成后应对产品内部进行清洁,预防和控制多余物的发生。
5.4 多余物的检查
为防止携带多余物的产品转入下一道工序,应进行产品多余物的检查。一般应考虑如下要求:
a)当接收材料和零、部件时,应按有关规定对其有无多余物进行目视检查;
b)检验人员应根据工艺文件规定的检验程序和检验点检查有无多余物;
c)在Zui终产品封盖前操作人员应进行多余物的清除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