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密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现场审核不通过?专家解读整改关键点
一、现场审核常见否决项与整改方案
根据近3年案例统计,审核未通过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以下领域,需针对性整改:
物理环境不达标 | ❌ 保密室未到顶(如用石膏板隔断) ❌ 门禁系统无防尾随功能(单道门) | ✅ 加装金属防盗栏(直径≥16mm)到顶封闭 ✅ 改造为双门互锁门禁(间距≥1.5米)25 |
设备合规性缺陷 | ❌ 使用进口设备(如戴尔服务器) ❌ 未拆除计算机无线模块(蓝牙/WiFi) | ✅ 替换为浪潮、曙光等国产品牌 ✅ 物理拆除无线芯片并封贴防拆标签37 |
制度文件缺失 | ❌ 未制定《涉密载体销毁规程》 ❌ 保密协议未覆盖外包人员 | ✅ 补充销毁流程(颗粒度≤2mm)和双人监销制度 ✅ 与保洁、运维外包商签订附加协议58 |
人员管理漏洞 | ❌ 保密员兼任行政职务 ❌ 未提供近半年保密培训记录 | ✅ 设立专职保密岗(不得兼任其他工作) ✅ 补录国家保密局在线培训平台学时证明57 |
技术防护失效 | ❌ 未部署日志审计系统 ❌ 涉密网络与非密网络存在物理连接 | ✅ 安装启明星辰天阗日志审计平台(留存≥6个月) ✅ 切断网线并加装光纤单向导入设备78 |
二、高频整改场景深度解析
场景1:涉密设备与非密设备混用典型案例:某公司开发测试机使用联想ThinkPad(含无线网卡),审核中被扣15分。
整改方案:
硬件改造:拆机移除无线模块,用环氧树脂填充接口,贴“已做物理拆除”标识;
软件管控:安装北信源VRV终端管控系统,禁用USB接口并开启屏幕水印7;
流程补强:在《设备使用登记表》增加“无线模块拆除确认”双签栏5。
典型案例:视频监控仅存储30天(要求≥3个月),导致一票否决。
整改方案:
存储扩容:采用大华分布式存储系统,将录像周期延长至120天;
权限分离:设置三级账号体系(操作员仅能查看,管理员可导出,审计员监督日志)58;
定期巡检:每月出具《监控系统运行报告》并归档6。
典型案例:项目验收报告未隐去客户名称和IP地址,被认定信息泄露风险。
整改方案:
文档脱敏:使用数科文档保密系统进行关键词替换(如“XX研究所”改为“客户A”);
流程追溯:在版本记录中标注脱敏操作人、时间及原始文件哈希值7;
权限管控:设置文档阅读水印“资质审核使用”8。
三、分阶段整改实施路径
紧急处置阶段(1周内)
切断所有非国产设备网络连接,封存待整改设备;
组织全员签署新版保密承诺书(增加设备使用规范条款)5。
系统整改阶段(2-4周)
完成保密室物理改造(防盗门、监控系统等)并通过第三方检测;
部署国产化替代设备(建议优先选择麒麟OS+飞腾CPU组合)7。
长效优化阶段(1-3个月)
建立季度保密自查机制(含电磁泄漏检测、日志完整性校验);
开展“红蓝对抗”演练(模拟攻击者尝试突破物理防护)8。
四、专家特别提醒
二次审核重点
整改前后对比照片(带时间戳);
设备采购发票与国产认证证书;
第三方检测报告(如屏蔽效能测试)68。
审核组将特别关注 首次否决项整改证据,需提供:
沟通技巧
收到否决通知后 3个工作日内联系审核组长,明确具体扣分项;
准备《整改方案说明》(图文结合),逐项回应审查意见5。
:审核未通过的核心症结多在“重技术轻管理”,整改需聚焦物理环境合规性+全生命周期管控。建议参照GJB5153-2018《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要求》,引入 级检测工具(如罗德施瓦茨频谱仪)开展预检,确保关键项(屏蔽效能、日志审计)零缺陷。注意整改文档的证据链完整性,避免因材料缺失导致二次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