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发费用造假或归集混乱
雷区表现:
全员工资硬性计入研发费用,或水电费、行政费用“凑数式归集”导致研发费用虚高36;
委托研发费用未按80%折算,审计报告与税务数据差异>5%67。
后果:
直接判定数据造假,驳回申报并纳入税务/科技信用“黑名单”,影响后续政策申报36。
二、知识产权“临时拼凑”或关联性不足
雷区表现:
突击购买“垃圾专利”充数,或专利与主营业务关联度<80%34;
使用法人/个人名下专利,未完成权属转让78。
后果:
知识产权评分直接砍半,严重者因虚假材料被取消申报资格,并追溯已获政策补贴47。
三、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不达标或证明不足
雷区表现:
高品收入占比<60%,或主要产品收入未达高品总收入的50%67;
证明材料仅有销售合同,缺少知识产权支撑或检测报告68。
后果:
直接否决高企资格,涉及虚增收入的将移交税务稽查,面临补税+罚款67。
四、人员配置虚假或研发能力存疑
雷区表现:
研发人员占比<10%,或社保记录与劳动合同期限不符37;
虚构技术团队学历/职称(如大专写硕士、普通员工伪装CTO)78。
后果:
被认定为“系统性造假”,3年内禁止申报高企,同步公示企业失信行为78。
五、材料逻辑矛盾或关键证据缺失
雷区表现:
研发项目立项报告、知识产权证书、检测报告时间轴断裂34;
纸质材料与电子版内容不一致(如目录校验码过期、鲜红印章缺失)18。
后果:
材料真实性存疑直接驳回,情节严重者触发跨部门联合稽查(科技+税务+市场监管)13。
注:2025年江苏省已建立“高企申报黑名单”联动机制,企业触犯上述任意雷区将同步影响科技项目申报、税收优惠享受及银行贷款授信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