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原文:
10.3 持续改进
组织应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组织应考虑分析和评价的结果以及管理评审的输出,以确定是否存在需求或ji遇,这些需求或ji遇应作为持续改进的一部分加以应对。
组织应制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年度改进计划,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标准解读
在现代质量管理体系里,持续改进是组织实现长远发展、适应动态市场环境并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展开持续改进,是当下质量管理的重要任务。与旧版标准相比,这一要求不再局限于单纯提升体系有效性,而是将适宜性与充分性纳入考量范畴,彰显出质量管理理念的深度拓展与完善。
持续改进,“持续”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它与非持续性的改进活动有着本质区别。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以及公司整体运营,都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之中。无论是市场需求的波动、技术的快速更迭,还是内部管理结构的调整,都要求组织必须摒弃“三天打yu两天晒网”的做法,始终如一地推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唯有如此,组织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站稳脚跟,保持竞争优势。
在实施持续改进的过程中,有多种方法可供参考。标准主要从三个维度给出了极具价值的建议。其一,组织应紧密结合第九章所提及的分析评价结果,开展持续改进工作。通过对质量数据的深度挖掘、市场反馈信息的细致梳理以及内部审核结果的全面剖析,能够精准地找出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与潜在的优化空间,为后续改进工作提供明确方向。
其二,借助管理评审的输出成果来推动持续改进。管理评审是对质量管理体系的一次全面“体检”,其输出内容涵盖了对体系运行现状的客观、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精准研判以及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这些宝贵的信息,无疑为持续改进工作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
其三,从管理视角出发,梳理改进要点,精准识别改进的需求与ji遇。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对标准4.2和6.1思维的延伸与拓展,要求组织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主动去发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bo捉可能出现的新ji遇,以此为契ji推动质量管理体系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为了确保持续改进能够真正落地生根,组织需要制定详尽的质量管理体系年度改进计划。这份计划应当明确具体的改进目标,细化各项改进措施,合理分配责任主体,并设定时间节点,从而保障各项改进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还需注重资源的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为改进措施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完成改进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之后,对改进计划进行科学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全面、客观的评价,可以清晰地了解改进措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是否切实有效地提升了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价结果不仅能够为本次改进工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更为后续的持续改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助力质量管理体系不断迭代升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10.2和10.3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10.2主要聚焦于在发现不合格情况后所开展的改进活动,其核心目的在于及时纠正已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避免类似问题发生;而10.3则是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着眼于对现有活动的优化升级,致力于追求更高的质量目标,其站位更高,更加注重质量管理体系的全方位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持续改进贯穿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每一个环节,是组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组织唯有高度重视并切实有效地实施持续改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