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JB1406A-2021《产品质量保证大纲要求》专门针对军用产品的质量保证提出详细要求。该标准替代了1992年的GJB1406标准,对产品质量保证大纲的编制和实施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规定和指导。
【标准原文】
5.5设计与开发过程质量控制
产品质量保证大纲应明确提出适当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及相关要求,一般包括:
a) 任务分析;
b) 设计分析与原则;
c) 设计输入要求;
d) 可靠性要求;
e) 维修性要求;
f) 保障性要求;
g) 测试性要求;
h) 安全性要求;
i) 环境适应性要求;
j) 人机工程要求;
k) 电磁兼容性要求;
l) 软件控制要求;
m) 技术状态控制要求;
n) 关键项目控制要求;
o) 产品特性分类及关重件控制要求;
P)生产性分析要求;
q) 测试覆盖性分析要求;
r) 包络分析要求;
s) 设计评审要求;
t) 设计输出要求;
u) 设计验证要求;
v) 鉴定定型要求。
上述每项条款的具体编制要求参见附录B。
【理解与实施】
5.5 设计与开发过程质量控制
条款理解:
5.5条款要求在产品质量保证大纲中明确设计和开发过程及相关要求,确保设计和开发活动能够满足产品质量要求。这些要求涵盖了从任务分析到鉴定定型的各个环节,包括任务分析、设计分析与原则、设计输入要求、可靠性要求、维修性要求、保障性要求、测试性要求、安全性要求、环境适应性要求、人机工程要求、电磁兼容性要求、软件控制要求、技术状态控制要求、关键项目控制要求、产品特性分类及关重件控制要求、生产性分析要求、测试覆盖性分析要求、包络分析要求、设计评审要求、设计输出要求、设计验证要求和鉴定定型要求。
实施要点:
1.任务分析:在上级任务下达后,应对产品任务剖面进行分析,确认对设计和开发Zui有影响的任务阶段和综合环境,通过任务剖面分析,确定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等质量特性定量和定性要求,确定产品的设计和服务准则,并将其纳入相应的大纲或规范作为设计的依据和评审的标准。
2.设计分析与原则:规定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的设计分析与原则,包括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设计原则,提高产品的互换性;明确可靠性设计和分析要求,对可能存在的单点故障模式和影响成败的技术风险项目提出保证措施;遵循维修性和保障性设计原则,使产品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互换性、防差错性和故障诊断功能,以及可达性、可扩充性、可测试和可维护性;明确人机工程设计要求,使操作及维修人员处于Zui安全、Zui舒适的状态,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设备或系统故障及差错;优先选用国产元器件、原材料,遵循适用性、通用性、成熟性、经济性和自主可控原则,选用技术成熟、质量稳定、能够持续供应、有使用经历的元器件、原材料;新设计应经过可靠性分析和试验验证,对采用的新技术、新器材、新工艺进行论证、试验、鉴定和评价;生产性及工艺可行性作为重要的设计原则,应以低成本原材料和低成本工艺实现产品的高品质设计。
3.设计输入要求:明确设计输入的要求,包括顾客需求、法律法规要求、技术规格、性能指标、可靠性要求、维修性要求、保障性要求、测试性要求、安全性要求、环境适应性要求、人机工程要求、电磁兼容性要求、软件控制要求、技术状态控制要求、关键项目控制要求、产品特性分类及关重件控制要求、生产性分析要求、测试覆盖性分析要求、包络分析要求等。
4.可靠性要求:确保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能够可靠地完成预定的功能,包括可靠性设计、可靠性预测、可靠性试验等。
5.维修性要求:确保产品在出现故障时,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维修,包括维修性设计、维修性分析、维修性试验等。
6.保障性要求:确保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支持,包括保障性设计、保障性分析、保障性试验等。
7.测试性要求:确保产品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能够进行全面的测试,包括测试性设计、测试性分析、测试性试验等。
8.安全性要求: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操作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包括安全性设计、安全性分析、安全性试验等。
9.环境适应性要求:确保产品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包括环境适应性设计、环境适应性分析、环境适应性试验等。
10.人机工程要求: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提高操作人员的舒适度和工作效率,包括人机工程设计、人机工程分析、人机工程试验等。
11.电磁兼容性要求:确保产品在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不会对其他设备产生干扰,也不会受到其他设备的干扰,包括电磁兼容性设计、电磁兼容性分析、电磁兼容性试验等。
12.软件控制要求:确保产品中的软件部分能够满足功能和性能要求,包括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等。
13.技术状态控制要求:确保产品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技术状态得到有效控制,包括技术状态标识、技术状态控制、技术状态审核等。
14.关键项目控制要求:确保产品中的关键项目得到有效控制,包括关键项目的识别、关键项目的控制措施、关键项目的验证和确认等。
15.产品特性分类及关重件控制要求:对产品的特性进行分类,确定关键件和重要件,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关键件和重要件的质量。
16.生产性分析要求:对产品的生产性进行分析,确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高效、低成本地制造,包括生产性设计、生产性分析、生产性试验等。
17.测试覆盖性分析要求:对产品的测试覆盖性进行分析,确保所有关键功能和性能指标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测试,包括测试覆盖性设计、测试覆盖性分析、测试覆盖性试验等。
18.包络分析要求:对产品的包络进行分析,确保产品在各种使用条件下的性能和可靠性,包括包络设计、包络分析、包络试验等。
19.设计评审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多次评审,确保设计满足所有要求,包括设计输入评审、设计输出评审、设计验证评审、设计确认评审等。
20.设计输出要求:明确设计输出的要求,包括设计图纸、设计文件、设计说明书、设计报告等。
21.设计验证要求:对设计输出进行验证,确保设计满足所有要求,包括设计验证计划、设计验证方法、设计验证结果等。
22.鉴定定型要求:在产品完成设计和生产后,进行鉴定定型,确保产品满足所有要求,包括鉴定定型计划、鉴定定型试验、鉴定定型报告等。
【常见问题】
1. 任务分析不充分:任务分析不充分,导致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2.设计分析与原则不明确:设计分析与原则不明确,导致设计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设计思路和原则。
3. 设计输入要求不全面:设计输入要求不全面,导致设计过程中遗漏重要需求。
4. 可靠性要求不严格:可靠性要求不严格,导致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可靠性问题。
5. 维修性要求不明确:维修性要求不明确,导致产品在维修过程中出现困难。
6. 保障性要求不充分:保障性要求不充分,导致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保障和支持。
7. 测试性要求不全面:测试性要求不全面,导致产品在测试过程中遗漏重要功能和性能指标。
8.安全性要求不严格:安全性要求不严格,导致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
9.环境适应性要求不明确:环境适应性要求不明确,导致产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无法正常工作。
10.人机工程要求不充分:人机工程要求不充分,导致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
11. 电磁兼容性要求不严格:电磁兼容性要求不严格,导致产品在电磁环境中无法正常工作。
12.软件控制要求不明确:软件控制要求不明确,导致产品中的软件部分无法满足功能和性能要求。
13.技术状态控制要求不严格:技术状态控制要求不严格,导致产品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技术状态失控。
14.关键项目控制要求不充分:关键项目控制要求不充分,导致产品中的关键项目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15.产品特性分类及关重件控制要求不明确:产品特性分类及关重件控制要求不明确,导致关键件和重要件的质量无法保证。
16. 生产性分析要求不全面:生产性分析要求不全面,导致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效率低下。
17.测试覆盖性分析要求不充分:测试覆盖性分析要求不充分,导致产品在测试过程中遗漏重要功能和性能指标。
18.包络分析要求不严格:包络分析要求不严格,导致产品在各种使用条件下的性能和可靠性无法保证。
19. 设计评审要求不明确:设计评审要求不明确,导致设计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评审和改进。
20. 设计输出要求不全面:设计输出要求不全面,导致设计输出文件不完整。
21. 设计验证要求不严格:设计验证要求不严格,导致设计输出无法满足所有要求。
22. 鉴定定型要求不充分:鉴定定型要求不充分,导致产品在鉴定定型过程中遗漏重要环节。
【举例说明】
案例背景:某科研单位在研发一款新型雷达系统时,制定了详细的设计与开发过程质量控制大纲。
实施过程:
1.任务分析:单位对雷达系统的任务剖面进行了详细分析,确定了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等质量特性要求,并将其纳入设计和服务准则。
2.设计分析与原则:单位制定了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设计原则,确保产品的互换性和可靠性。明确了可靠性设计和分析要求,对可能存在的单点故障模式和影响成败的技术风险项目提出了保证措施。
3.设计输入要求:单位明确了设计输入的要求,包括顾客需求、法律法规要求、技术规格、性能指标、可靠性要求、维修性要求、保障性要求、测试性要求、安全性要求、环境适应性要求、人机工程要求、电磁兼容性要求、软件控制要求、技术状态控制要求、关键项目控制要求、产品特性分类及关重件控制要求、生产性分析要求、测试覆盖性分析要求、包络分析要求等。
4.可靠性要求:单位对雷达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详细设计和分析,包括可靠性预测和可靠性试验,确保系统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能够可靠地完成预定的功能。
5.维修性要求:单位对雷达系统的维修性进行了设计和分析,确保系统在出现故障时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维修。
6.保障性要求:单位对雷达系统的保障性进行了设计和分析,确保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支持。
7.测试性要求:单位对雷达系统的测试性进行了设计和分析,确保系统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能够进行全面的测试。
8.安全性要求:单位对雷达系统的安全性进行了设计和分析,确保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操作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
9.环境适应性要求:单位对雷达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进行了设计和分析,确保系统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
10.人机工程要求:单位对雷达系统的人机工程进行了设计和分析,确保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提高操作人员的舒适度和工作效率。
11.电磁兼容性要求:单位对雷达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进行了设计和分析,确保系统在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不会对其他设备产生干扰,也不会受到其他设备的干扰。
12.软件控制要求:单位对雷达系统中的软件部分进行了详细设计和分析,确保软件能够满足功能和性能要求。
13.技术状态控制要求:单位对雷达系统的技术状态进行了控制,确保系统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技术状态得到有效控制。
14.关键项目控制要求:单位对雷达系统中的关键项目进行了控制,确保关键项目得到有效控制。
15.产品特性分类及关重件控制要求:单位对雷达系统的特性进行了分类,确定了关键件和重要件,并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关键件和重要件的质量。
16.生产性分析要求:单位对雷达系统的生产性进行了分析,确保系统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高效、低成本地制造。
17.测试覆盖性分析要求:单位对雷达系统的测试覆盖性进行了分析,确保所有关键功能和性能指标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测试。
18.包络分析要求:单位对雷达系统的包络进行了分析,确保系统在各种使用条件下的性能和可靠性。
19. 设计评审要求:单位在设计过程中进行了多次评审,确保设计满足所有要求。
20.设计输出要求:单位明确了设计输出的要求,包括设计图纸、设计文件、设计说明书、设计报告等。
21. 设计验证要求:单位对设计输出进行了验证,确保设计满足所有要求。
22.鉴定定型要求:单位在雷达系统完成设计和生产后,进行了鉴定定型,确保系统满足所有要求。
成效:通过实施上述措施,该单位确保了雷达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符合所有质量要求,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减少了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