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支撑,更是保证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随着能源短缺问题愈发严重,人们开始关注建筑、电力、钢铁等行业的能效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能源管理体系应运而生。
能源管理体系是用于建立能源方针、能源目标、过程和程序以实现能源绩效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的集合,其中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内容。
作为一种创新的企业能源管理模式,能源管理体系是在借鉴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体系模式基础上,根据能源利用和管理的特点,为不同的行业、企业提供一种管理能源的优化模式。
毫不客气地说,能源管理体系为企业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符合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紧张情况下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国家政策相继出台
《十三五规划纲要》第四十三章第一节:全面推动能源节约 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和节能自愿活动,推动能源管理体系、计量体系和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开展能源评审和绩效评价…
《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第十一条: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负责组织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效果评价工作,鼓励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关于万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工作通知》,明确提出万家企业要基本建立符合《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的能源管理体系。
申请认证注意事项
认证机构受理组织申请时,应确保组织符合以下条件:
(1)取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有关机构注册登记的法人资格或其组成部分;
(2) 按照GB/T 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及相应的《能源管理体系行业认证要求》建立了能源管理体系且正常运行至少六个月以上;
(3)取得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许可文件(适用时);
(4)组织遵守有关主管部门对能源管理方面要求的信息(适用时);
(5) 组织承诺获得认证后发生与能源有关的重大事故将及时向认证机构报告。
申请组织的授权代表签署《管理体系认证申请》,并至少提供以下必要的申请信息:
(1) 申请组织的一般特征及能源管理基础信息,包括名称、物理场所地址、过程和运作、能源管理体系有效人数等重要信息;
(2) 申请认证的范围,包括主要能源种类、用能单位及边界描述、能源使用和消耗情况、主要用能设备设施及系统信息;
(3)申请组织与其所属的技术领域相关的一般信息,包括产品活动和服务,人力与技术资源,适用时其在一个较大实体中的职能及关系;
(4) 所采用的影响符合性和能源绩效的外程;
(5) 认证类型;
(6) 认证依据;
(7) 申请组织任何相关的法律义务,包括关于认证活动的限制条件(如出于安全和/或保密等原因);
(8) 申请组织应承诺获得认证后发生与能源有关的重大事故将及时BCC报告。
申请认证需提供资料:
(1) 法人资格证明(工商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
(2) 取得相关法规规定的行政许可文件(适用时);
(3) 手册及相关体系文件;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流程
涉及的行业分类
1、公共建筑行业。包括北方城镇采暖能耗、城镇住宅采暖外能耗、公共建筑除采暖外能耗、农村住宅能耗等。
2、石油化工行业。包括纯碱、橡胶制品、塑料及制品(含合成革)、炼焦化工、染料、涂料、胶粘剂、农药、医药中间体等。
3、煤炭采选行业。包括一次能源的煤炭和煤气层,以及二次能源的电力、热力、成品油等。
4、机械制造行业。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分行业。
5、纺织行业。主要涉及到纺织业、纺织服装装饰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三大类。纺织行业能源种类主要有电、煤、蒸汽、能耗介质水等,是我国能源消耗的重点行业之一。
6、家电行业。包括机械加工、表面处理、电子电路制造、注塑成型等一般通用过程。
7、钢铁行业。包括铁矿石开采、选矿、烧结、球团、焦化、铁合金、炼铁、炼钢、轧钢、钢材表面处理、钢材深加工和铁合金冶炼等。
8、人造板及木制品行业。主要包括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及其表面装饰板等产品。
9、电子信息行业。包括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整机装配、信息服务等行业。电子信息产业是Zui具活力的产业,通用性,可持续性,高渗透性是其三个主要特征。
10、有色金属行业。包括铝、铜、铅、锌、金、银等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压延加工;按金属性能分类可有:普通金属和稀有金属两类,稀有金属又可分为,其中13种为普通有色金属,51种为稀有金属。
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好处
(1)通过识别、测量和管理能源因素及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可降低能源成本;
(2)通过实施节能方案,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水平,促进企业节能目标的实现;
(3)推动清洁低碳产品和工艺的研发,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如招投标获得加分;
(4)规范企业能源管理行为,提高全员节约意识;
(5)响应国家政策,提升企业社会形象,显示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