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概况
某集团公司是的太阳能光伏企业,其已建的废水处理设施采用“调节+混凝沉淀+厌氧罐+厌氧沉淀池+缺氧池+好氧池+二沉池”工艺,处理能力为4000m3/d,主要处理有机废水、浓酸废水、废气塔废气排液,以及稀酸废水。其中,浓酸废水及废气塔废气排液经除氟后进入上述废水处理设施,原有的混凝沉淀工艺用于去除由废水中剩余的氟离子,以满足氟离子排放标准要求。
随着企业生产工艺的更新和生产使用物料的变化,企业生产废水的主要污染物质也发生了变化,生产工艺上硝酸的大量使用,使得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由有机物转变为硝态氮,综合废水的硝态氮浓度高达644mg/L。原有厌氧罐主要用于处理有机物,其采用底部布水,无三相分离器,上升流速较低,污泥容易堆积,且后续缺氧池停留时间只有7.5h,容积较小,整体废水工艺中缺少去除硝态氮的功能,系统排水总氮浓度无法满足排放标准。
本次除总氮功能优化工程主要是将原有厌氧罐、厌氧沉淀池,分别改造为缺氧罐、缺氧池,增加碳源投加设备,提升系统脱氮功能,改造处理能力为4000m3/d。排水执行《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0484—2013)表2的间接标准,处理工艺
2.1 废水水质分析
太阳能光伏生产废水中的典型污染物包括:有机污染物、氟化物、硝态氮、悬浮物以及酸碱污染物等。此类废水总氮含量高,有机污染物含量较低,营养比失调。其中,氟化物、悬浮物以及酸碱污染物可以通过物化处理方法得以去除,处理效果稳定、有效;有机污染物和硝态氮则采用通过生物处理技术,在缺氧条件下,生物反硝化技术能把硝态氮通过异养反硝化菌转化为氮气排放去除,在好氧条件下,好氧菌将有机污染物为无机物、CO2和H2O。
在传统的生物脱氮工艺中,氮的去除是通过硝化与反硝化两个独立的过程实现的,进行硝化与反硝化的细菌种类和所需环境条件都不同,硝化细菌主要以自养菌为主,需要环境中有较高的溶解氧;而反硝化细菌与之以异养菌为主,适宜生长于缺氧环境。
影响反硝化过程的因素很多,如微生物组成、碳源种类、碳源量、pH值、温度、溶解氧和C/N等,其中,碳源是一个重要的控制因素。太阳能光伏废水的C/N值较低,反硝化生物脱氮需外加碳源,实际工程应用采取投加常规的甲醇、乙醇、醋酸钠、葡萄糖等液体碳。天然纤维素物质及人工合成高聚物为主的固体碳源以及工业废水、垃圾渗滤液、发酵液等新型碳源,也有一定的研究进展。
随着企业生产废水水质的改变,原有设施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1)缺氧池停留时间短,反硝化菌数量少,脱氮效果差;
(2)碳源量不足,原水中的有机碳源远远不能满足反硝化过程中的碳源需求,运行过程中必须补加碳源。
2.2 废水处理工艺流程优化
根据废水水质特点和设计处理目标,结合太阳能光伏行业废水处理取得的工程技术经验,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设施,优化工艺采用“调节+混凝沉淀+缺氧罐(改造部分)+缺氧池(改造部分)+好氧池+二沉池”组合工艺,即将原有厌氧罐改造为缺氧罐,将原有厌氧沉淀池改造为缺氧池,并作为回流泵的吸水点,增加缺氧段的停留时间和缺氧塔的泥水混合效果。原有初沉调节池、混凝沉淀池、缺氧池、好氧池及二沉池不做改动,混凝沉淀池投加PAC和PAM,去除剩余氟离子,好氧池停留时间为15h,用于去除反硝化未耗尽的剩余COD,维持原有功能不变。